大家來批發團-優質批貨團論壇

標題: “北上”近十年,第一代“台偶”為何没戲拍了? [打印本頁]

作者: admin    時間: 2022-10-27 13:25
標題: “北上”近十年,第一代“台偶”為何没戲拍了?
當明道與炎亚纶一块儿呈彰化外送茶,現在《演员请就位》的舞台上時,除有些奥妙的违和感之外,更讓人欷歔——曾红极一時的两位台灣偶像集團成员,如今居然選擇如许在大陸“回炉重造”。

感伤之余细思,這一批台灣偶像巅峰谷底的演藝生活暗地里,藏着台灣偶像财產的十年兴衰,也與台灣電視剧市場的多年低靡與转向突围暗合。

曾说到“偶像剧”,大部門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在台灣建造和播出的芳華恋爱剧作。

若是说曾的“小虎队”是台灣唱片行業中走出的一组奇兵,那末跟着《流星雨》在亚洲市場上的回响,第一代由電視剧助推的具备久长影响力的“台灣偶像”,自此呈現。

随後的几年,由于台灣經濟逐步低迷,全部台灣偶像剧财產遭私處止癢藥膏,到大陸本钱和市場吸引,團體“北上”。是以,提到這一批從台灣来到大陸的80後偶像時,很多人城市習气性地以“捞金”来形容他們的举動。

简直,無論從經濟成长的整身形势,仍是從資方對影視行業的投入来讲,相對付偏居一隅的台灣,大陸可说“各处黄金”。

但是,當几年前充溢在行業内的热钱退去,當網剧和網大的建造不如以前那样“為所欲為”,當内地迎来“偶像元年”,一群更年青的流量偶像涌進市場,這一切對付好不易在大陸站稳脚根的一代台灣偶像来讲,無疑是一次新的打击。

“黄金十年”與第一代“台偶”

台灣能成為華语地域最先、影响力最大的風行文化输出區域,與其在90年月的政治、經濟成长状态密不成分。

1993年,“有線電視法”的施行,冲破了中視、台視、華視三台“瓜分全國”的場合排場,專業频道、综合频道的增长,大陸剧、日韩剧的引進,使得台灣本土的電視剧在剧烈的竞争中,反倒有了成长的動力和空間。

當《吐司男之吻》成為台灣第一部便宜的本土偶像剧後,這一剧种便盘踞了各電視台的黄金時段,并成了收視率之战的首要兵器。

在日韩風行文化的打击當中,台灣偶像剧将本土的風行文化举行浓缩,并對准年青群體最認識的校园場景,将年青人的糊口和文化,經由過程一眾帅哥美男,包装成為一种似真似幻的剧作。

2001年的《流星花圃》带来了F4,2005年《王子變田鸡》捧红了明道昔時地点的183club,同年的《最终一班》则讓飞轮海横空出生避世。几年間,台灣地域偶像集團的“扎堆”呈現廚房油污清洗,與偶像剧成长的“黄金十年”密不成分。

與日本“先推偶像再推剧”的贸易逻辑相反。芳華唯美的画面,浪漫梦幻的恋爱设定,台灣的掮客公司與電視台很快便發明了這一类剧种的“造星”能力。

F4的成團,即是在剧集播出,并在全部东南亚地域获得反應以後。依照一样路径打造的飞轮海组合,则是與剧集《最终一班》同時推出的,并一样在剧调集束後,刊行了第一张專辑。

這类“演而優则唱”的模式,讓電視剧市場可以或许與那時红火的音乐市場接轨。剧目與音乐產物的“打包”贩賣,顺遂地讓一代带着浓浓台灣文化印記的偶像,得以走出台灣,乃至風行亚洲。

仅從数目上看,小虎队在建立的9年間共刊行了11张專辑;飞轮海建立6年,刊行了4张專辑;F4在举行集團勾當的7年間,刊行了3张專辑;183club则只有2张。

另外一個显著特色是,除有唱片方面的掮客约外,大部門偶像集團的成员,都同時與影視公司有着在電視剧上的合约。由柴智屏、冯家瑞两位台灣知名建造人创建的可米國際影視即是此中一家。

在現在對台灣偶像剧的纪年史中,大多偏向于将2011年作為其全盛期的终点,2001到2011年的高潮,也被称作台灣偶像剧的“黄金十年”。跟着偶像剧的男女主演持续四届在台灣電視金钟奖上夺得視帝或視後,台灣境内對偶像剧的推重與依靠在2011年也到达了颠峰。

在2011年,几近所有電視台都起头便宜偶像剧。一周七天,天天都有電視台在播放偶像剧。建造总量也從本来一年20部摆布,直線上升到一年50多部。

但是,数目的增加并無為台灣的電視人带来質量上的奔腾,反而造成為了同質化紧张的問题,且偶像剧的泛滥也挤压了其他剧目标保存空間,使得一部門主创职员是以出走。在台灣偶像剧“井喷”的同時,隔海相望的大陸市場也向台灣的偶像财產抛来了金闪闪的橄榄枝。

大陸巨大的市場、資金和對“偶像剧”這一剧种源源不竭的需求,使得台灣的建造人們纷繁“北上”。人材的流失,讓台灣偶像剧的光辉竣事得猝不及防。

恰逢當時的“北上”之路

莫衷一是的不惑之年

大陸偶像剧的类型化一样始于“流星花圃”這一IP。

2003年几近照搬《風行花圃》的模式,内地推出了红极一時的校园偶像剧《红苹果乐土》,并趁势带出了A5的大男孩组合。惋惜的是,這個偶像集團并没能持续《流星花圃》的古迹,却是女二簧圣依成為了這部剧不测的“较着”產出。

在《一块儿来看流星雨》里,主创固然试圖以“艾利斯顿商學院”的设定将台灣偶像剧的梦幻感和排挤感举行本土化。但不能不说,昔時的服化道仍然與台灣偶像剧差距较大,恰似有一种小密斯披着蚊帐當婚纱的幼稚感。

這也许與大陸初期偶像剧的实際主义音调有關,偏于朴实的创作气概,讓“梦幻”這一偶像剧必需的因子,很难在内田主创职员身上扎根。是以,引入台灣的创作團队,提高内地作品中的“偶像”感,是理所固然的選擇。

而在作品中参加認識的臉孔,则更是吸引受眾的捷径。

一方面,“黄金十年”伴随了一代内地年青人的發展,此中更不乏對偶像和偶像的作品記忆犹新的“死忠粉”。

另外一方面,偶像剧所必要的浮夸表示力,和在刻划剧中犹如漫画一般“悬浮”的人物時,所必要的特别演技,對付從專業院校里走出来的内地演员来讲,简直相對于目生。可是,已表演過量部偶像剧作的台灣偶像演员,對此却已得心應手。

理當说,在台灣偶像剧的创作请求中,演员的“演技”一向被放在“颜值”以後。高度專業化的拍摄團队,完备成熟的脚增高神器,本,都讓主创團队勇于用素人担纲偶像剧的男主角。台灣偶像剧的人设固然悬浮,但举動逻辑和人物性情上,都能自圆其说。是以,演员其实不必要太多演技,便可以掌控住人物。

在台灣偶像方才進入内地時,慕“名”而来的建造方不在少数。在一段時代内,一名台灣男偶像,搭配一名内地年青女演员,成了大陸偶像剧的标配。

而几年下来,當内地市場與觀眾加倍成熟,本钱投入更加谨严時。一些選擇台灣偶像担纲主演的作品,在收益與口碑上,都不尽如人意,拍摄完成却没法播出的作品,也不在少数。

市場的變革难以掌控,而更令他們發急的是,“北上”的一眾台灣偶像大多在80年月诞生,現在已過而立之年的他們,正在阔别作為偶像的“黄金時代”。

偶像與演员之間

台灣偶像的“夹缝”保存之道

曾的荧幕情侣、同團成员,在各奔工具几年後,經由過程综藝外景再次实現“同框”。而對综藝的主创團队来讲,這类搭配既能以“情怀”作為噱头,也能用偶像們纯熟的“综藝感”為節目增色。

在向台灣進修了快要十年以後,現在内地的偶像财產已初現雏形。综藝和偶像剧同样,也成了消化這一批年青本土偶像的首選。同時,這也象征着台灣偶像被逼進了演员與偶像的“夹缝”之間,必要找寻新的保存空間。

能实現從偶像到演员的超過,并延续有作品推出,并不是易事。吴尊在2011年单飞後固然接連介入了几部大建造的片子,但近几年却鲜少有新作面世。與飞轮海同期出道的唐禹哲在出演了几部小建造的網大以後,终究在本年的《山月不贴心底事》中获得了一個女主上司的脚色。

在《演员请就位》中,明道的一句“没有戲拍”讓網友心疼不已。但是,正如觀眾和市場對本土流量的怠倦一般,台灣偶像用以牵系大陸觀眾的一点“情怀”,简直不足以成為本钱和市場继续選擇他們的来由。

可是收集節目标多元,社交媒體上明星與平凡人的靠近,讓没有戲拍的偶像們也不至于無事可做。不久前,炎亚纶便以社交媒體中直白敢言的形象,再次呈現在公家視線里;吐槽大會上辰亦儒對“偶像”身份的讥讽和自黑获得了较高的傳布量;而谋划潮牌,也几近成了偶像們的必备技術。

對付台灣偶像来讲,内地是一個布满機會的处所。本钱退潮,流量渐冷,市場和觀眾對付偶像剧的需求却并未消退。只是,在实際主义的创作指向下,不論是校园里的偶像剧,格子間里的偶像剧,仍是放在古代和民國布景下的偶像剧,都必定會加倍“下沉”。

说话也好,演戲气概也好。第一代“北上”的台灣偶像身上,有着强烈的台灣本土文化烙印。再加之其“台灣人”的身份,在現在大陸的创作空气中,不但存在诸多限定,也隐含着可能触碰红線的危害。

可是,這群“北上”多年的台灣偶像,現在却也很难再回到台灣電視剧市場。

一方面,為了在大陸成长,大大都台灣偶像都選擇了與内地的掮客公司签约;另外一方面,履历了多年的青黄不接以後,台灣终究培養出了一批新的電視人與演员,并起头测验考试一条與曾的偶像剧彻底分歧的門路。《咱們與恶的間隔》《灵异街11号》《罪梦者》,這些作品的質量、口碑和收視,都预示了“新台剧”的呈現。

但對付“偶像”演员来讲,行業的立場也许會有所分歧。

第一代台灣偶像快要二十年来的突起、活動和衰败,贯串了两岸電視剧财產成长變革的全進程。他們是特按時代和觀眾群中的骄子,却也在電視剧文化的變化中,垂垂被替换,乃至被遗忘。

對曾被台灣偶像剧冲動過的一代觀眾来讲,昔時偶像剧的夸姣影象就像是至今仍缭绕鼻尖的阵阵花香。如果這份影象和情怀只被當成一個噱头,其实是使人遗憾的事。




歡迎光臨 大家來批發團-優質批貨團論壇 (http://www.koreagp.com.tw/) Powered by Discuz! X3.2